■彭文斌
從來沒有想到,一個業余愛好者可以將大多數普通百姓可望不可即的收藏玩得如此風生水起;從來沒有想到,一個已過知天命之年的鐵路人在經歷風雨之后還可以將一份真情保留得如此純凈。
在《收藏情緣》這本圖文并茂的雅書中,作者譚慧以其一貫的慢聲細語,以足夠的耐心講述著他與收藏的不解之緣,講述著他與各位大師心心相印的交往以及他對收藏的獨特悟道和思考。塵世熙熙攘攘,而譚慧于“熱鬧中留一處冷眼,清寂處存一片熱心”,終于“玩”出了境界。
《收藏情緣》是一本以“真”為線綴連起“情”這串珍珠的好書。
譚慧交朋友求真情。無論是書法大家張飆、陶藝大師寧鋼,還是篆刻名家許亦農、瓷板畫領軍人物馮杰,譚慧無一例外赤誠相見,毫不掩飾自己對藝術家的仰慕、對藝術之神的渴望。真誠,使他贏得大師們的情誼,也因此獲贈不少精品。在《收藏與緣分》一文中,譚慧以樸素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幫助青海美術館館長方延年夫婦的故事,并因此獲贈對方創作的中國畫。他感慨道:“好人必有好報,坦誠才能獲得真情。”
譚慧愛藝術求真心。藝術是一畦需要用寂寞和時間去耕耘的田地。譚慧對待藝術從不矯情,癡情不悔。偶然間,他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馮杰上世紀70年代創作的《中國古代仕女線描圖冊》。為辨真偽,他通過朋友牽線搭橋,專程赴景德鎮向馮杰老師當面求教。多年的潛心研究,使譚慧深諳收藏之道。他在《收藏需要講究文化內涵》《妙趣橫生的收藏品門類》《漫談收藏品保存之道》等文章中娓娓述說著其心得體會,對藝術的熱愛之心躍然紙上。
譚慧待人生求真解。從“玩家”到“藏家”,這華麗的轉身,不是為沽名釣譽和嘩眾取寵,其間甘苦,唯有寸心知。閱讀《收藏情緣》,既能暢游字、畫、瓷、硯、印構成的藝術河流,又能呼吸文字營造的清新空氣,更可以感覺到作者對生命的別樣體驗和積極解讀。在《用心托起中國藝術的靈魂》一文中,譚慧飽含感情地贊美了書法家張鑫“不阿貴,不媚俗,不欺世”的可貴品質,其實,這又何嘗不是他自己對人生態度的一種暢意表達呢?面對當下的收藏亂象,譚慧表示了深深的憂慮,他忍不住在《懷念古樸之情》中疾呼:“但愿收藏愛好者們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和鑒賞能力,用一顆平常心去收藏那些經得起歲月檢驗、為歷史認可的藝術佳品。”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喚回人世間原有的古樸之情,人情之味。”
我不止一次在夜深人靜時細細品味《收藏情緣》,走進一個收藏者的芳菲世界。與其說這是一本收藏入門書,不如說它是一本有溫度的情感攻略指南,通體散發著智慧的氣息。作者自始至終將真情融入藝術與人生,用滾燙的心叩開了一扇通往藝術殿堂的大門。他試圖佐證,在人心不古的功利社會里,還有可敬之人,還有可戀之情。
毋庸置疑,譚慧從未準備放棄其內心的主旋律,用情收藏,更用情生活。我被這股強大的感情流擊中了。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所轉載內容之原創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