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碎魚

家鄉在湘西南,偏僻山區,沒有大河,但山泉小溪,卻潺潺不息。

精明的山民,喜歡將靠近水源的田地挖深,將田埂用泥壩高,圍成池塘蓄水養魚,旱時解灌溉之急,饞時解口腹之欲。

野生小雜魚,順山泉溪水,進入池塘,繁衍生息。它們個頭碎小,種類繁多,有的叫得上名,有的叫不上名,均被我們統稱為“碎魚崽崽”。

想吃“臘碎魚”了,農人就會拿出“沉魚網網”:一米見方的蚊帳布,被綁成十字架的兩塊竹片支起四個角,一根較長的納鞋底的麻索,一頭系在竹片正中,一頭系在長竹棍上。網里放上魚食,用長竹棍挑著被竹片弓成漏斗狀的網子,慢慢“沉”入塘水,過上一陣就起上一網,貪吃的“碎魚崽崽”,就這樣“沉”在網底,猝不及防被提了上來。

魚食有兩種,一種是炒香的豆粉團子,一種是新鮮的螃蟹殼子。豆粉的香和蟹殼的腥,對“碎魚崽崽”是致命的誘惑,吃上就忘了走。一網“沉”上個一兩二兩,一天“沉”上個二斤三斤,是很容易的事。

鮮“碎魚崽崽”擇洗干凈后,用燒紅的鐵鍋焙得兩面金黃,再攤在墊有鮮松針的篾搭子里,放在燒過柴火留有火種的灶上烘。火種上撒些米糠或鋸木渣,篾搭子上用東西蓋嚴,經過煙氣熏烤的“碎魚崽崽”,水分完全蒸發,色澤越發好看,香氣更加濃郁,這就是地道正宗的農家“臘碎魚”。

“臘碎魚”伴酒,實在是極好極好,特別是“酸辣子炒臘碎魚”,更是我的最愛,只要一提起,我都會涎水長流。具體做法很簡單:將鍋燒熱,放菜油,待油見老,抓把臘碎魚,丟在油里煎炸。農家酸水壇里剛抓上來的酸辣子切片,混著姜絲,與魚拌炒,起鍋前再灑上幾滴米酒,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極佳下酒菜——“酸辣子炒臘碎魚”就成了。

喝酒時,一條臘碎魚一口酒,一片酸辣子一口酒,一根姜絲絲一口酒,看一眼一口酒,聞一下一口酒。滿口鮮香,滿口回味,喉嚨里仿佛不斷伸手,催促你快喝酒,快夾菜,而你卻又不得不強迫自己放慢喝酒的速度,下筷的進度,生怕一不小心,就錯過絲絲縷縷美味的細節。